偷懶如何提升員工工作效率,創造無限可能!

工作效率

在「過勞之島」的台灣,據統計,一年工作時數高居全球第四長,僅次於新加坡、哥倫比亞、墨西哥。 偷懶似乎不存在於我們工作的環境中,舉目所見除了加班就是過勞。在做不完的事情面前,休息都已經是奢侈,怎麼敢偷懶。

段落內容

台灣總是被稱為「過勞之島」,除了工時以外,工作壓力也是主要的原因。

休息在台灣的環境中就顯得非常重要,我們聽過太多過勞的例子,都明白休息才有健康的身體,健康的身體才有美滿的人生。

但是今天要強調的不是「休息」,而是「偷懶」在工作效率上的重要性。

休息與偷懶的差別

老闆走過同事面前,同事的螢幕停留在FB的頁面。老闆帶點調侃的語氣說道:「呦,在偷懶?」

同事回說:「我是在休息」

「休息」與「偷懶」重疊的地方,就是在應該做什麼事情(工作)的時候,選擇不去做那件事(工作)。

差別在於,你選擇什麼事都不做,就偏向「休息」的意思;但你選擇做別的事,就屬於「偷懶」。

「偷懶」是對於工作效率的評語,還是對於工作成效的評估?

其實都不是,歸根究底,老闆是以薪水在計算,這些時間內員工應該要做哪些事。老闆可以接受你稍微停下來休息,是為了提升效率,完成工作。

但老闆不能接受的是,你停下來去做別的、需要花費精力的事。因為在老闆的想像中,員工做別的事情所消耗的,正是他付錢想要購買的精力。

所以重點不在於你花了多少的「時間」休息或偷懶,而在於你以某種方式浪費了他的錢所買下的「精力」,這才是偷懶被賦予負面意義的原因。

偷懶如何提升員工能力

Google 提供給工程師 20% 的「偷懶機會」,在工作時間中,有 1/5  的時間可以隨心所欲投入自己想要研究與創新的領域,自己掌握自己的工作時間應用,而不用管公司交辦的任務。

這個 20% 的「偷懶」,反而激發出更多的創意與想像,Google 很多創新的發明,都是源自於這個「偷懶機會」。正如以前在學校時,老師要求學生特別注意時,反而容易精神渙散;反而在老師閒聊的時候,學生的精神特別集中。

人都有惰性,而惰性正是人類發明的動因。就是懶得走路所以發明多種交通工具;就是懶得打字所以發明聲音辨識⋯⋯那麼在工作上,為了能夠偷懶,將會更有效率地、更快速地完成手頭上的工作。

更何況偷懶如果意味著花精力在別的事情上面,跳脫既有工作的框架,接收新思維,改變固定思考模式,這不正是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創新思維?

評估員工能力的方式:會不會偷懶

處於快速變動的時代,轉型一直是熱門的議題。轉型需要的是快速適應、即時反應,與此相應的能力就是角色的快速切換。

休息是為了切換角色、轉換心態。偷懶則是接收新的思維,轉換角度。銷售需要以客戶的角度來思考、設計需要以使用者的體驗來想像、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、主管終究也是某個人的部屬⋯⋯

在這個斜槓都不足以描述一個人的狀態,變形/轉型的能力才是決定一個人的價值。偷懶與休息在角色轉換之間之必要,我們可以想像,沒有這個過渡,角色與思維的轉換不可能發生。

換個角度想,偷懶本身就是一種角色與視野的切換,即使效益無法馬上實現,經過累積,就像 Google 一樣會看到:創新源自於「偷懶」。

最正當的偷懶工具:教育訓練課程或是公開班

適當休息,停下腳步,讓陽光透進生命裡來,獲得呼吸與能量。

必要偷懶,轉換視野,讓驚喜跳入世界中來,開啟眼界與格局。

在企業組織中,教育訓練就是最佳的「偷懶」工具,跳脫既有的框架,激發想像與凝聚力,提高工作效能。

在生活中,公開班就是 CP 值最高的偷懶方法,不但有助於職場能力的精進,同時添加人生更豐富的色彩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