段落內容
沒人教我怎麼當主管|新手主管的焦慮
在職場上,成為主管是必經之路。除非把工作視為僅是賺錢的勞動而已。不然一旦工作久了,專業技術成長了,多數人都會被提生為主管。
然而以前的學校教育,以及職場上的專業精進,都不包含如何當一個主管的帶人學。
尤其是新手主管,面臨到職務的轉換,從以前的獨善其身,要擴展到推己及人。這中間的差距,便是管理學課程存在的必要性了。
當主管要知道的第一件事|好主管是學習來的
當上主管後,首先要做的並不是教導與領導,反而是學習。以前只需要從自我的角度看事情,現在必須從同事、公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。
就是因為在不同的位置上,所以必須看到不同的東西,思考不同的問題。
我們常說:「換了位置,換了腦袋」,並不是換了位置就會自動換了腦袋,而是說,唯有換了腦袋才能真正換了位置。
所以要換腦袋,就必須學習與成長。特別是跟人有關的學問,需要最細緻的技巧與能力。
主管必備的能力與特質|主管課程推薦
有趣的是,除了公司的教育訓練以及外部的公開班課程以外,沒有資源來教主管如何帶領團隊與轉換腦袋。
因此一般人當上主管後,最常見也最容易的方法,是透過書的閱讀,但我們都知道,從理論到實踐的距離,必須透過實例演練來達成。
主管的角色責任,比重會從事情轉向人身上。一個主管的績效除了個人的部分以外,還有團隊的部分。
主管的焦慮與困難點也在此,不是做好自己的事就好,或者我們也可以說,主管「自己」的事,就是團隊的事。
我們以小主管來看,他必須面對的是,上層主管、跨部門與部屬。
面對上層主管,他需要的是高層的商業語言,具有整體的格局與視野,能夠理解策略目標與展開相關行動。
跨部門之間,則需要溝通協調的能力與專案管理的時間管控,提供工作效能。
對於部屬,則是從部屬溝通開始,從一對一的指導到一對多的領導,促使他人共同當責,打造高績效團隊。
主管心態的建立|利他就是利己
其實,調查發現,獨善其身是普遍的人性,卸責、逃避、偷懶、退縮等都是人的生物本能。
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想要領導統御他人,反而躲藏在群體之中才是人的本性。
但正是越違反本性的行為,越能顯示出人性的可貴。
主管的責任,常常是超越自身之外,要去驅使他人努力,幫助他人達到目標,獲得績效。
主管必須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,在對上、跨部門、對下的溝通協調中,客觀地給予建設性回饋與欣賞性回饋。
如何具有正確的主管心態,關鍵在於,對於團隊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認同。
對於認同的團隊,就不再是我,而是「我們」,就沒有利己的界線,所有的利己都是利他。
辛苦了,所有的主管
你具備該有的專業,又被要求能夠管理領導,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,你一開始總是埋頭苦幹。
你以為幫助別人就會得到感激,但是永遠出現不滿的聲音。
在學無止盡的修煉過程中,傳仕瑞願意當你的職涯導師,陪伴你一路成長。